少年志 | 吴雨桐:以知行求索时代真知,UCB与港大双双录取再扬帆
“很多人看到‘经济学’,会想到数字和曲线。我曾经也是。”吴雨桐回忆道,“直到学校的课堂把我带出教室,带到了农田土地里。我才明白,最生动的经济学从不囿于书本,它扎根在土地之中,生长在人间烟火里。”在省实AP开放包容的氛围中,吴雨桐不仅在经济学的“黄金屋”里游刃有余,更一次次主动走入“山海之间”,将知识转化为改善现实的行动力与服务社会的内在驱动力。收获伯克利与港大的双双录取,则是她迈向愿景的一步坚实阶梯。她期待在多元视角中汲取养分,努力成长为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、有温度的创造者。门后的山海,正等着她去书写新的故事。以下,是吴雨桐的自述。
校园里的植被日益茂盛,万有楼旁的桂花树上又飘起了许多许愿牌。每一份向上生长的力量,终将沉淀为年轮中金色的光芒。桂花树始终静默,但它的年轮深处,悄悄藏下了属于我的故事。受父亲影响,从小我对世界的认知便分为两个维度——黄金屋里的数字和山海之间的故事。不管家安在那里,书都会堆满每个角落,经济类书籍尤为突出,常见父亲电脑屏幕显示出红绿交错蜿蜒起伏的曲线。那时经济学于我而言只是“大人算账的学问”,冰冷而遥远。中考后,我阅读了曼昆的《经济学原理》。书里说,经济学是“研究稀缺资源下人们如何决策的科学”。我突然意识到,那些枯燥的曲线背后,或是藏着人类行为的密码。我开始用经济学思维拆解日常问题:为什么第一块披萨比第三块披萨好吃?为什么奶茶店总在排队?为什么健身房年卡最划算?边际效益、供给曲线像精密的齿轮,在假设的世界严丝合缝地运转。在数据逻辑的世界里,我与经济学的未来轨迹开始交织。
课堂里的沉淀,土地上的答案这份对经济学的好奇与热忱,在省实AP的丰沃课程天地里悄然萌发。在高一经济学课堂上,我如海绵般吸收着从未接触过的知识,无数次感到受益匪浅。而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课本上展现的一个知识点——粮食生产被简化为一个完美的生产函数:Q = f(L,K,T),其中L代表劳动力,K代表资本,T代表技术。当化肥投入达到X吨时,边际产量开始递减;当价格达到P时,供给量会增加到S。光滑的曲线模型几乎让我相信掌握公式就能预测每一粒粮食的归宿。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高一假期,我有幸来到农场进行实地考察。2023年夏,我前往农业示范基地。在那里,也第一次真正走进田间,亲身理解粮食生产这一最基础的经济活动,也第一次直面土壤现实困境。
通过不间断的实地调研,我清晰地意识到经济学理论与现实情境之间的巨大落差。粮食生产从来不是按 Q = f(L, K, T) 那样机械地运转——它背后是无数具体而微的挑战,诸多严峻问题不仅限制了作物的生长,更制约了整个区域的农业发展。我明白,唯有改良土壤、提升地力,才可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希望。从实验室到农田,创新成果转化为了深入理解问题本质,我加入实验室研究团队,有幸担任实验室助理,参与多项作物适应性评估工作。经过持续试验与优化,团队最终成功培育出适应当地土壤生态特点的水稻品种,而后在数千亩示范田中得到推广种植,实现了亩产的大幅提升。这一成果不仅是一项科研突破,并在更广泛层面上推动了土地利用的科技创新,在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做到了服务人民、惠民利民。
当我漫步在稻田之中,夕阳下金色的稻浪起伏涌动,这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,更坚定了我对经济学的选择。这段经历让我明白:真正的经济学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能够改善人民生活的实用科学。我想,无论未来走多远,我都会记得这片麦浪、这片稻田,记得那些在烈日下劳作的人民。真正的知识始于土地、归于人民,我希望带着泥土的芬芳走向世界,不断勉励自己将所学所思服务社会、人群。
让经济回归人间烟火,商科理想绽放那个夏天,在结束农田考察之后,我带着来自泥土与大地的深刻印记,怀揣对经济学更深层答案的求索,走进了南加州大学的暑期社会企业与创新项目。我期待能为这一份兴趣插上翅膀,让知识跨越理论的边界,飞向更开阔的实践天空。线上课程阶段,我们系统学习了社会学中的偏向理论,包括B-corporation(共益企业)和ESG(环境、社会和治理)等前沿概念。而抵达南加大校园后,学习的形式转为线下实践——我们通过团队协作、创造性思维工作坊,以及对洛杉矶本地企业的实地参访,真正开始“用手思考”。我与小组成员共同构思了一个名为“ImageNation”的饰品店项目。我们将自然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饰品设计,试图在审美中传递文化的温度。随后,我们从利益相关者分析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,到SMART目标设定,一步步搭建起这个兼具文化价值、环保理念与商业可行性的创业计划,也由此更深刻地理解了企业从萌芽到成长的完整周期。
这段经历于我而言异常珍贵,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,也切实地影响了我对专业方向的思考。我开始希望将来能够借助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参与政策制定——让知识走出象牙塔,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
天际线上,一只鸟正以笨拙的姿态奋力振翅。它飞得不高,也不快,双翼扑腾间仿佛拖着无形的重量,每一次攀升都伴随着挣扎。在矫健的同类掠过云端之时,它仍在低空与气流苦苦角力,像是被自然遗忘的配角。人们惯于赞美苍鹰的雄姿、燕子的轻灵,却鲜少将目光投向这些飞行图谱上笨拙的身影。瓜熟蒂落,水到渠成我始终记得自己“笨鸟”般的来时路。刚来到SSAP,全英课程总是让我一知半解,托福成绩单上那个刺眼的分数,像一块烧红的烙铁,深深烫在我的心头。但我告诉自己,如果起点低那就跑得更用力。我渐渐学会在语音中捕捉连读的规律,在长难句中梳理逻辑的脉络,每一次精听,每一次口语练习,我都仿佛能看见那条汗水汇成的细流,正悄然向前延伸。当我再次打开托福成绩页面,那个曾经让我无地自容的数字已被彻底刷新。我只是轻轻合上电脑,望向窗外——这一刻,我忽然明白:原来最烫人的烙印,也能铸成最坚硬的铠甲。起点从来不会决定终点,除非你愿意在原地停留。跨界学习,守望未来作为以商科为目标的文科生,在高二这一年我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AP物理。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源于我内心深处的一个信念:未来的世界属于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,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知识的交汇处。我希望通过物理学的严谨训练,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与数理分析能力,这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构建经济模型、理解数据背后的物理现实,更能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拥有不同于纯文科背景的视角和解决方案。然而开学第一周,我便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感。老师在黑板上流畅推导的动力学公式,于我而言却像天书;同学轻松理解的向量分析,我却连方向都难以建立。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字理解力,在抽象的物理符号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但我明白,哪怕翅膀沉重,既已选择,便只能飞下去。我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自救,清晨七点,我已对着错题本重新推导加速度的矢量变化;周末午后,我正一遍遍观看讲解视频,直到终于弄明白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的根本区别。我没有天生敏锐的物理直觉,唯一的办法,便是把所有模糊的知识点拆解成最细的步骤,用看似最笨的方法反复练习。物理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公式定理,更是一种用数学模型解读世界运行规律的思维方式——这恰恰与经济学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本质相通。在学科的交叉处,我看到了未来人才应有的模样:既有人文关怀的溫度,又有理性思辨的锐度。
门扉之后,是更远的跋涉03在这个知识快速重构的时代,文理界限逐渐模糊,学科壁垒不断被打破。AI掀起的知识海啸更是迅速淹没昔日预设的轨道。我们这一代人,注定要站在这片碎片的浪尖上,勇敢冲浪。当算法能在瞬间完成我们苦学十年的技能,或许唯有培养“科学杂交”的生存智慧,才足以在这场浪潮中保持漂浮。我想,在这个时代,教育最奢侈的可能,莫过于允许我们成为“知识的混血儿”。我无比欣喜能获得香港大学和伯克利大学的双学位项目的学习机会。我渴望通过港大的通识教育汲取理学营养,在伯克利的案例教学中锻造商业思维,让理性与感性在思想中交织成永不闭合的莫比乌斯环。收到录取后,我的“跋涉”还在进行。有人问我,已经获得多份录取通知,为何还要坚持参加AP考试。对我而言,这些考试不是能力的证明,也不是换取学分的工具,而是丈量世界的尺规。当欢呼声落下,我摩挲着成绩单,感觉它不像终点的奖牌,而更像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钥匙。回首来路,那是一段被精确丈量的时光,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单词每一次挑灯夜读,都指向一个清晰而炽热的目标——“上岸”。那时的拼搏,有一种纯粹的,甚至略带悲壮的快乐。心路至此,我已收拾行囊,不再是刷题的笔和试卷,而是一颗愈发好奇的心、一双渴望阅读世界的眼睛,和一份“吾将上下求索”的坦然。门已开户,前方是海阔天空,亦是更远的跋涉。
【报名信息】
免费电话:400-8080-302
联系人:欧阳老师 手机:17310788597 微信:Anne8597
江老师 手机:18017921033 微信:jiangyue2046
来源:国际学校网 本页网址:http://gdsyzx.ctiku.com/dongtai/4778.html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、编辑整理上传,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电子邮箱:jiangyue2012@qq.com